“一代不如一代”是偏見,還是事實?魚丸湯老師揭開「五子棋世代差距」背後的真相
為何我們的初段越來越弱?一場棋界不能說的沉默危機
沒想到,我似乎也開始變成了自己過去討厭的那種老人︰那種覺得自己比較優秀,並時不時感嘆“一代不如一代”的老人。
二十多年前,也就是魚丸湯老師初出茅廬比賽的那個年代,雖然也有人詬病八人選一人作為初段的比賽變數太大,會導致初段水平參差不齊。
但以我的觀察來看,那個年代晉升初段的棋手,整體實力明顯優於這一兩年晉段的新人。這種實力落差,導致台灣五子棋界漸漸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一旦目前的頂尖選手們陸續退役,台灣還能不能在國際五子棋賽事上保持過去的好成績,恐怕要打上個大問號。
難道說,許多“一代不如一代”的現象都只是魚丸湯老師本人的偏見而已嗎?同樣都是初段,不同年代真的會有所差別嗎?
過去為了避免得罪人,或是出於某些難以明言的考量,這類「一代不如一代」的話題在五子棋這個圈子幾乎沒有人敢公開提起。
畢竟這個議題太敏感了,說出口就像是在倚老賣老、自抬身價,容易招來反彈。
但是,逃避問題,問題依舊存在,不會因為被無視而自動消失。
因此在這篇文章中,魚丸湯老師將用許多具體案例,分析為何「一代不如一代」不只是個人感覺,而是許多資深棋友共同的觀察。同時也會探討,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樣的趨勢。
當然,這些觀點純屬個人淺見,難免會有盲點與偏頗之處,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也非常歡迎在留言區和我一起討論。
20年前的五子棋晉段賽場到底有多殘酷?魚丸湯老師親身經歷告訴你
在探討這個敏感的主題之前,先來看看魚丸湯老師當初是如何晉升初段的吧………
我人生中的第一場五子棋比賽,是2003年的五子棋大專盃。那次比賽中的許多成果,奠定了魚丸湯老師對自身五子棋水平的信心。我們當初在台大、政大等諸多名校捉對廝殺的高強度競爭中取得季軍,以及我在最後一輪還擊敗了段位棋手,並成了整場比賽中唯一贏過冠軍政治大學的學校﹙我們總分輸給了他們,所以最後只拿到了季軍﹚。
這次的比賽,讓我發現自己的水平是有機會可以晉升初段的。於是當時我便毫不猶豫地報名了2004年的台北晉段賽,但事與願違,當時的比賽競爭激烈,我與其他兩位選手共同取得了四勝一敗的成績,因為輔分較低的緣故而晉段失敗。
接下來,我又參加了半個月後的台中晉段賽,在第三輪逼和了林書玄﹙八段棋手,目前公認為台灣五子棋第一人﹚,並且在前四輪取得了名列前茅的成績,在當時非常有希望晉段的情況下,最後一輪因為輕敵輸給了一個小妹妹,慘遭再次晉段失敗的厄運,但是這並沒有澆熄我對入段的渴望。
隔了大約一個半月後,我又參加了學生名人賽,不只在第二輪逼和了當時在前一年名人賽中大放異彩的張朝詠,還在前四輪就提早取得了晉升初段的資格。
看完魚丸湯老師的晉段歷程後,相信你已經對二十年前台灣五子棋賽的晉段難度,有了初步的理解。
接下來,魚丸湯老師將帶你看看這兩三年來五子棋界出現了哪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亂象與奇聞逸事。這些故事有的是我親眼所見,有的則是由其他資深棋友轉述。從這些對照中,你或許會發現,現今的比賽氣氛與選手們對五子棋的認真程度,與過去到底差了多少……
比輸棋更可怕的,是不肯輸的態度
「在棋類競賽中,只要在不犯規的情況下,透過任何棋盤以外的方式來逃避輸棋甚至是取得高於自身水平的成績,這是可以被允許的嗎?」
最近這三、四年以來,在觀察幾次協會所辦的比賽後,這個問題就一直盤旋在我的腦中。
起因是我發現有位棋友,他有個固定的壞習慣,就是每當自己的局勢由盛轉衰時,就會向對手提出和棋的請求。
起初我以為這只是個個案,沒想到我錯了。在今年五月的一次棋賽中,我又再一次從當時參賽者的口中,確認到有其他棋手也有類似的壞毛病。
不同的是,他是在犯了低級錯誤後,發現對手有簡單攻擊勝的情況下,厚著臉皮向對手提出和棋。
看到這些場面,我不禁回想起2012年我遠赴北京參加中國五子棋國際團體公開賽的經歷。

我在倒數第二輪的對手是來自愛沙尼亞的Ants Soosorv。他的學生之一是曾經拿過四屆世界冠軍Ando Meritee。如果你看過電影《終極對弈》,那麼Ants就像是五子棋界的曹薰鉉。

這盤棋從序盤開始就一直照著魚丸湯老師預設的劇本在走,走到圖片中的關鍵處時,用現在的AI來做判斷的話,基本上已經是白棋接近必勝的大優勢局面。
然而,不知道當時是過於緊張,還是抵不住讀秒壓力的緣故,我在無視黑棋有B→A這一手段的情況下,走出了白1跳活三這步敗招!
走出白1後沒多久,我就意識到自己犯了無法挽回的低級失誤,便坦然地向Ants Soosorv投降認輸。
其實不只是魚丸湯老師,在我那一代或更之前的前輩棋友們,在遇到自己敗局底定的時候,肯定會像我一樣直接認輸。
可是在最近幾年的棋賽中,我卻不只一次耳聞許多棋友們在同樣的情況下,不只不願意認輸,還厚臉皮地向對手提出和棋。
棋力可以練,棋品卻藏不住︰從一次荒謬讓棋看段位制度的崩壞
除了不合時宜的向對手提和以外,魚丸湯老師也親眼見證了另外一個不尋常的事件。
事情發生在去年的某一場公開賽的最後一輪,在一盤勝負已定的棋局中,贏的一方卻向對手認輸,故意讓原本輸定的一方順利晉升二段。
魚丸湯老師當時也在場,並且親眼看到了這個場面。事發的當下雖然讓我相當傻眼,但由於雙方都是成年人,而且這也不是一個明顯犯規的行為,所以我也只是裝作沒看到,頂多事後有跟我太太聊了一下這件事而已。
更令人無言的是,當事者竟然能把這種明顯「失去公平精神」的行為,講得像一種高尚的行為,還大喇喇地在五子棋LINE群組中公開宣揚他的善行……
協會為了加大推廣五子棋的力度,近年來不只提高了辦比賽的頻率,在升段方面的門檻也已經有明顯降低,所以會有一場五輪的比賽才贏到三場而已,卻還能夠晉升初段的情況。而且也另外辦了幾場讓低段棋手與無段棋手都可以參加的比賽。
這樣的賽程安排,本意是讓那些對五子棋比較有心的棋友們,幫助他們達到快速晉段&升段的速度。結果呢,在發生那次的讓棋事件後,某位辦比賽的棋友,也不禁在LINE群組中感嘆︰「說真的,我有點後悔辦比賽給你們升段。這種情況在我們以前,就算對手要讓棋,也沒人會接受啦,通常就是直接認輸。」
看樣子,好好地練棋,把自己的棋力提升到足夠撐得起段位的水平,對於現在的某些棋友而言,好像成了一種苛求。
似乎有些人會覺得,只要自己在沒有明顯犯規的情況下,透過棋局以外的方式私相授受來取得段位或者升段也沒關係。
前者這種提和的行為雖然不算犯規,但卻體現了一名棋手的棋品與人品出現了某種程度的缺陷︰當別人輸給你的時候,你欣然接受;反之,當你輸給別人的時候,你卻不願意接受失敗的事實,反而向對手提出和棋。不管對手同意了讓你和棋,還是明明贏了卻故意認輸來成全對手升段,在魚丸湯老師的眼裡,這兩種人在棋品上都已經輸得徹底。
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短影音世代的孩子正面臨什麼危機?
總結來說,台灣的五子棋圈眼下出現了兩個非常明顯的問題。其一是新一代棋手普遍與老一輩存在極為明顯的實力落差;其二則是部分實力明顯不足的棋手,寧可捨棄原則與自尊,也想方設法透過棋盤以外的操作,來謀求晉段或升段的目的。
會造成第二個問題的人大多是成年人,所以在後續的內容裡,魚丸湯老師就不再針對這個問題多作著墨。
反倒是第一種狀況讓人憂心。尤其是短影音平台如抖音的興起,的確讓許多年輕人習慣於快速、碎片化的資訊接收,久而久之,耐性與專注力也日漸消磨。
所以,與其像許多老人一樣,在那邊嘲笑後繼無人,魚丸湯老師更在乎的,是是否還有機會透過適當引導,幫助這些孩子建立正確的學習習慣,甚至逆轉這種一代不如一代的趨勢?
在我的學員裡面,有個小朋友有著過度自信的毛病。在報名課程之前就主動跟我表示,自己非常想參加比賽、想拚初段。
雖然我一再在課堂上提醒他:「以你目前的實力來說,挑戰初段還是太早了點。」但他依舊堅信只要不斷上課、繼續在線上與棋友們輕鬆下棋,他遲早會變強,完全不願靜下心來認真擺棋、研究變化。
我知道跟他說再多他也不會聽得進去,所以跟他的家長取得了共識後,就讓他去比賽中輸得徹底,體會一下社會上的“競爭”不是他所想像的那麼簡單後,希望能對他有所助益。
第一次比賽的結果完全不出意料,他連最基本的一勝都拿不到。
但讓我想像不到的是,這場比賽完全沒有澆熄他對自身水平的過度自信,他還是依舊故我,覺得下次比賽也許會遇到比較笨的對手,那麼他也有晉升初段的機會也說不定。
於是我稍微調整了課程內容,教了他一些冷門但實用的開局套路,這讓他在面對程度較低的對手時,能在序盤就佔得先機。這項策略確實奏效,他在接下來的比賽中有了明顯進步。
可惜的是,進步雖有,但他那「無法長時間專注」的問題依舊存在。這不只是在他身上看到的現象,而是許多來自短影音時代的孩子們共有的困境。
與其像許多人一樣感嘆一代不如一代,並且不斷地嘲笑抖音世代沒有出息,魚丸湯老師更在意的是,既然他選擇了來找我學棋,我是否也有責任,幫他找到一條能夠面對現實、學會專注的路?
因此,我再次與家長溝通後,微調了教學方式,設計出能適度施加壓力的學習情境,觀察他是否會因為這樣而慢慢培養出靜心學習的意願。
也許這個方法不會馬上見效,但我願意嘗試。因為比起下一盤棋的輸贏與否,更重要的是學員能不能學會在競賽中沉得住氣,並且踏實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棋。
這篇文章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我是魚丸湯,咱們下回見!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