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盤上的深度思考,為何無法直接搬到現實世界?

下棋對培養專注力的好處沒有爭議,但其實大多數人都搞錯重點,培養專注力的目的,是為了造就一個人「深度思考」的能力。
下棋之所以能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是因為下每一步棋之前,棋手們都必須經過一系列的預判。
拿圍棋來說,如果我想要殺對手的某一塊棋,那麼我就會去思考,可以破壞這塊棋眼位的方法有哪幾種。接著就要想想每一種破眼方法,各自可能會怎樣遭到對手的抵抗。每條分支都想好後續的攻防,在心中把這幾個分支變化比較一下,最後從中把你最有把握的殺法給走出來。
又像是拿五子棋來說,如果我想藉由一連串的活三&死四的攻擊,達到雙殺取勝的效果,那麼我會把這一連續攻擊的過程中,對手所有防守的可能選項都想過一遍,每條分支都想好後續的攻防,確認過對手所有的防守選項,都有各自的攻擊勝手段後,才把完整的殺著給走出來。
前述的思路,可以從平時的做題練習,或者是實戰訓練中,把下棋的深度思考能力給培養出來。
但這樣的能力,能否順利移植到其他領域呢?
根據多年的觀察與反思,我給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曾看到不少棋類高手,在社群媒體上發表違反科學常識的言論,或被政治立場牽著走,缺乏理性分析的貼文。
為避免涉及人身攻擊,就只以我自己為例,給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看看過去的我曾經有多反智!
我在幾年前,曾經受到大型連鎖書店的健康類書籍誤導,被自然療法的精采敘事給深深吸引,並且相信主流醫療體系是為了巨大的利益,而隱瞞「真正有效的癌症療法」。
如此看來,不管是我還是其他棋類的深度愛好者們,都證明了棋盤上的深度思考,無法直接搬到現實世界。
經過多年反省,我提出一個假設:想在任何領域擁有深度思考力,必須滿足兩個前提。
「隔行如隔山」的原因,是因為你得先在那個領域中,擁有足夠多的相關背景知識﹙前提一﹚,以及經歷過足夠多的刻意練習﹙前提二﹚後,才能在該領域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
另一個深度思考力無法移植的原因是,下棋是規則固定、資訊完整、目標明確的「封閉系統」;而現實中的商業、法律、政治,則是規則浮動、資訊模糊、充滿不確定性的「開放系統」。
兩者在本質上截然不同,自然無法直接共用思維模式。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想舉矽品董事長林文伯做例子,證明圍棋學得很好的人,也能把在棋藝上的深度思考力,移植到企業經營上,一樣可以成大功立大業。
針對前述關於林董事長的這個推論,我提出以下三個觀點供你參考。
1﹒缺乏證據︰沒有任何明確資料證明,林董事長在事業上的成功與圍棋有直接關聯。假設林董事長自己親口說出︰「我的成功完全歸功於圍棋」這種話,那也是他個人的認定,而這樣的認定在科學上不具太大意義。
2﹒可轉移性存疑︰棋盤上的策略未必能套用到商業世界。許多媒體專訪成功人士,只是在後來才補上圍棋元素,讓故事看起來更加生動有趣。
3﹒個案謬誤︰天才型人物確實能跨領域表現卓越,但把極端特例當成通例來學習,是一般人常見的思維謬誤之一。
那麼,這是不是代表學棋對一個人完全沒有幫助呢?當然不是。
根據我的教學經驗與自我反思,歸納出下棋對孩子至少有6大好處。簡單臚列如下︰
1﹒專注力:下棋培養的專注力不僅是坐得住,而是「能維持目標導向行為的自我調節能力」。
2﹒邏輯思維與決策能力:下棋要求孩子預測對手行動、規劃多步驟的戰術、評估不同選項的後果。這直接訓練了結構化思考、預見性和系統性決策的能力,這比單純的「專注力」更深入一層。
3﹒規則與社會化:下棋是嚴格遵守規則的活動,要求孩子學習公平競爭、尊重對手,並在對弈結束時展現運動家精神(無論輸贏)。這是在「自信心」和「抗挫力」之外的社交情商的培養。
4﹒模式識別與空間感:棋類遊戲需要識別棋盤上的特定「形狀」或「局勢」(模式識別),對於空間感和長期記憶的訓練有益。
5﹒責任與時間壓力:在有計時的比賽中,孩子必須學會在有限時間內做出決策,訓練了他們在壓力下進行時間分配和風險評估的能力。
6﹒覆盤與自我修正: 優秀的棋手會進行「覆盤」,分析輸贏的原因。這培養了批判性思考和從錯誤中學習的習慣,這是一個比「贏棋自信」或「輸棋抗挫」更高階的學習方法論。
近年腦科學也發現,對弈者在進行複雜思考時,會啟動與數學推理、空間視覺、工作記憶相關的腦區。
其中,前額葉-頂葉網絡(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 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被認為是關鍵中樞,負責工作記憶(維持、更新棋盤資訊)、規劃多步驟策略與抑制不良選項。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與 EEG﹙腦電圖﹚研究也觀察到,棋手在分析局面時,這一帶的活化會顯著增加。
更有趣的是,棋力與某些認知測驗(如工作記憶和處理速度)之間也存在正相關。
也就是說,棋力提升往往伴隨著腦部認知控制能力的增強。
若這些腦區透過長期訓練而被強化,其實對其他任務的「認知靈活性」也可能有所提升。
所以在神經層面,雖然棋力不等於通用智慧,但它可能會增強大腦在不同情境間調度認知資源的能力,讓思考更具彈性、更能適應複雜變化。
總而言之,下棋雖然能培養專注力與深度思考力,但由此培養的深度思考力,難以直接遷移到其他專業領域。
想讓深度思考力在特定領域發揮作用,必須依賴足夠的背景知識和刻意練習。
下棋是規則固定、資訊完整的封閉系統,而多數其他領域是規則變動、資訊模糊的開放系統,本質差異使能力難以共用。
單以矽品林文伯董事長為例,無法給下棋能力可轉移的論點帶來任何有力證據,屬於事後諸葛式的潤飾與個案謬誤。
下棋對孩子至少有六大好處,包含培養目標導向的專注力、邏輯思維與決策能力、規則與社會化等。
腦科學研究也顯示,下棋時會啟動前額葉-頂葉網絡,增強工作記憶和規劃能力。
棋力提升伴隨的認知控制能力增強,也許會提升其他任務的認知靈活性,使思考更具彈性。
所以,隨著棋力水平的提升,可能也會對初學其他新領域時有所助益。
但是,只因為自己喜歡下棋,就輕易地向別人推廣像是「下棋對學校的課業有很大幫助」、「下棋的策略可以給公司帶來巨大的商業利潤」,甚至是「下棋的戰術可以帶領軍隊打勝仗」之類過度膨脹的說法,不過是漂亮卻脫離現實的敘事而已。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