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聽舊歌、重看老片︰為何同樣的興趣在不同年齡有不同的體會?

相信大家都有類似以下的經驗︰不同年齡階段的自己,回味以前聽過的歌、看過的書或影片後,發現帶給自己心靈上的感受,已與當初在初次接觸這些事物時完全不同。

小時候,喜歡看日本動漫【七龍珠】,常常著迷於其中豐富有趣的情節,看著孩提時代的孫悟空和伙伴們在各地收集龍珠,參加天下第一武道會,悟空的賽亞人哥哥出現揭開身世,實力更強大的人造人橫空出世…等等,讓當年的我常常駐足在地方小書局中,抓著老闆詢問最新一集的七龍珠到貨了沒。

成為中年大叔後,再回頭想想七龍珠的劇情內容,則覺得有種莫名的滑稽感。主角們打著不讓龍珠落入壞人手裡的旗幟,透過暴力打擊地球上其他想尋找龍珠的人,藉此取得龍珠的獨佔權。仔細想想,這與古今中外著名獨裁者們的洗腦模式出奇地相像,也許是我聯想過頭了吧?

小時候,我也對日本的怪獸特攝影片情有獨鍾。每次在電視上看到電影台播哥吉拉系列,不管在做什麼事情,我總會毫不猶豫地放下手邊的事,盯著螢幕直到影片結束。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年紀尚小的我其實看不太懂那些複雜的劇情,只覺得哥吉拉肆意摧毀城市、自衛隊奮力抵抗的畫面充滿刺激感,讓人無法移開目光。

直到最近重溫1984年的《哥吉拉》,我才真正注意到那些被童年忽略的深層情節。比如日本政府一開始因為害怕引發恐慌而隱瞞哥吉拉的存在、超級戰機與哥吉拉的激烈交鋒,美蘇之間的政治角力,核彈危機一觸即發等等,這些都讓影片更具張力與深度。

回頭想想,早期的特攝老電影真的不簡單,不僅吸引小朋友,成人也能從中找到不同的樂趣與啟發。這些經典的場景與故事,彷彿是時代的寓言,讓人回味無窮。

就像是下棋也不例外,從小時候用紙畫格子和同學玩五子棋,到大學時參加比賽,再到後來的專業比賽之路。雖然同樣都是在下五子棋,但每個階段的我,對五子棋的感受卻大不相同。

國中剛接觸五子棋時,我像大多數人一樣,以為這只是簡單的遊戲,雙方你來我往。那時的我喜歡衝動進攻,沒有技術可言,卻能從中獲得純粹的樂趣。

到了高中,我開始從書本上了解先手與後手的差異,明白了為何黑棋要受各種限制。大學時期,我沉迷於五子棋,隨著技術的提升,我發現五子棋已經不再是純粹的樂趣,反而變得更像是一場嚴謹的智力挑戰,開局定式的記憶與戰術的應用成為了競爭的核心。

也是從這段時間開始,我漸漸地產生一種體會,那就是當你越熟習五子棋這個領域,越了解這項競技的底層邏輯後,反而會少了初學者時代的新鮮感與樂趣。你越想在競賽中拿到好成績,要記住的開局定式和套路就得準備得越多。在五子棋記譜&計算程式越來越發達的情況下,這樣的趨勢越演越烈。

從這些經歷中,我學到了一個道理:無論學習什麼,初期總是新奇有趣,但隨著技術的提高,雖然成就感不斷增加,卻也往往失去了最初的那份純粹快樂。這或許正是我們成長中每個階段所帶來的不同感受吧。

你有類似的經歷嗎?留言分享一下吧!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