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目標是想真正提升棋藝,請停止觀看直播!

關於看電視或線上轉播棋藝競賽,到底對一個人的棋力提升有沒有任何幫助這件事情,正反兩派都都大有人在。
有人認為看直播學不到什麼。就像光看職業棒球轉播,也不會讓你球技突飛猛進一樣。因為多數人看直播時的心態,是放鬆的、娛樂性的,而不是學習的。這樣的心理狀態,很難啟動真正的學習機制。
而且就算你真的有專心在看直播好了,當你正努力思考講解者剛才分析的變化時,他可能早已講到下一段的攻防。而當你分神想要去跟上講解者的進度時,就會一直呈現這種反覆追逐進度的狀態,而很難從中體會到什麼新的領悟。
換句話說,當直播的講解速度超過觀眾的認知負荷時,觀眾就無法將資訊從短期記憶轉移到長期記憶,導致學習效果不彰。
所以,認為看直播學不到東西的人會覺得,想真正學好下棋,還是依照傳統學習方式那樣看書擺棋、去專門的教室上課比較實際。
至於看棋藝直播競賽,把它當成一件娛樂就好。
有另外一派人認為,只要看直播時的方法和心態正確,一樣可以從觀看的過程中學到不少東西。
經過多年來我整理國內外各種棋類討論區網友們的討論,可以大概簡單歸納為以下三點。
1﹒看直播這一行為,也可能啟動潛在的技能建構過程。他們認為看直播學不到東西的人,低估了「潛意識學習」與「情境模仿」的力量。棋藝的學習不僅僅是邏輯分析,還有大量的模式識別。即使在放鬆的狀態下,大量的頂尖對局盤面和講解詞彙也會被大腦潛意識接收,並在日後的實戰中情境再現,這就是「潛意識學習」的力量。
2﹒許多愛好者是因為觀看看頂尖高手們的競技,由此而激發了學棋的興趣和動力。而觀看其他高手從旁講解棋局時,也有機會可以學到最新的開局定式和理論。
3﹒有些比賽的網路直播,提供了可暫停和回放的觀戰體驗。觀看者可以隨時暫停畫面,自行擺棋並反覆驗證講解者的分析,達到吸收講者內容的效果。頂尖棋賽直播已普遍引入AI引擎的分析,觀眾看到的不再只是人的講解,還有AI提供的勝率數據。提高了觀看棋局內容的客觀性與深度。讓每一次的暫停、驗證、比較,都是一次高價值的認知活動,進而達到有效學習的效果。
我個人則是支持傳統學習派,這是因為潛意識學習雖真實存在,但需要「主動回想」或「意識喚醒」才能轉化成可用技能。
換言之,光「看」的確能在大腦中留下模式痕跡,但若缺乏「刻意提取」階段(例如複盤或實戰應用),那些潛意識記憶會像沉睡的資料庫,不一定能轉化成棋力。
當觀眾以「欣賞」的心態觀看時,大腦啟用的是情緒與鏡像神經系統;當觀眾以「學習」的心態觀看時,啟用的是前額葉與工作記憶區。
換句話說,若觀眾沒有在「有目的地觀看」,潛意識吸收效果會下降。
如果想讓大腦神經元建立新的連結模式,形成更優的決策機制。這需要大量的有效輸入、專注處理和重複輸出(實戰)。
從心理學來看,學習的有效性與資訊的「深度處理」有關。大多數人觀看賽事直播往往屬於「淺層處理」的範疇,而只有當觀眾主動提問、預測、比較、批判性思考時,才能產生深度學習效果。單純觀看棋賽直播的話,難以達到有效學習的深度。
而觀看直播時的「暫停、驗證、比較」是高價值的認知活動,這種高價值認知活動對認知資源的消耗極大。多數愛好者很難長時間維持高效的暫停、驗證、擺棋過程。單純的被動觀看時間仍可能佔據觀看總時長的大部分,其效率遠低於主動學習,這也可能導致觀看時長與實際學習成效不成正比。
我能理解近年來棋賽直播往往會加入AI分析視窗,目的是讓許多看不太懂局勢的棋友,能夠即時了解當下的局勢究竟孰優孰劣。
但是,當直播畫面同時顯示AI勝率、推薦著法、解說者語音,對部分觀眾來說會造成「資訊超載」。
因此,AI的加入不是純粹加分,它同時改變了學習者的注意力分配結構,導致反而學得更少。
被動觀看≠真正學習。看棋賽直播就像看運動比賽,刺激有餘、吸收卻很有限。
潛意識學習雖存在,但需主動提取才會轉化成賽場上的棋力。
有效的學習是主動處理與反覆輸出,而非單純觀看。
看棋能激動人心,學棋卻得靜得下心。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