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當個「受尊重」的人,也不要當個「好相處」的人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總是用「以和為貴」做為人生最高準則,認為所有會跟別人發生爭吵的人,都是無聊又愛找事的庸人,只有像他一樣無論如何都不與人衝突,才算得上是明智的好人。

這種人一旦發揮到了極致,就會開始企圖用這種準則來審視他人,並且用一種自以為睿智的方式,來勸導身邊的所有人,都不應該與別人發生衝突。

我所在的工作場域,常常需要藉由大量的電話溝通,與其他單位的同仁協調作業。

有時候工作壓力一上來,有些人在電話那頭的語氣會踩到我的「界線」,我通常會先禮貌性地告知對方「注意你講話的方式」,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對方通常會因此而恢復理智,也會由此而知道和我說話時該有的分寸。

而前述那種「以和為貴」派的人,總喜歡挑這個時間點突然冒出來,用那種類似“哎呀~,為什麼要生氣呢,像我一樣不與人爭不是很好嗎?”的語氣,表達他那自以為是的超然立場。

凡事「以和為貴」的原則,表面上看起來很好,但仔細想想就能理解,這其實很有問題。

首先,我認為一個人會凡事以和為貴的原因是,這個人在自己的人際關係中,幾乎完全沒有設下屬於自己的「界線」。

你可以把「界線」理解成是一個人能忍受別人侵犯的臨界點。

比如說,有些人無論別人怎麼罵他都無所謂,但只要內容是帶有國罵程度的髒話,他就會因為受不了而與對方衝突。那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對被罵的「界線」是國罵程度的髒話。

又或者是,當親朋好友需要經濟上的援助而向他求助借錢,當金額高到某個他無法忍受的程度時,他才會鼓起勇氣拒絕對方。那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對被借錢的「界線」是這個金額。

當一個人不敢對別人設下明確的「界線」時,往往也得不到其他人的尊重。

這種人通常不會察覺到自己的問題在於沒有「界線」,而是會有一種“我不跟人爭吵,是因為我總是不跟別人計較,所以我是一個很有水準的人”的幻覺。

一個人之所以不敢對別人設下「界線」,離不開以下幾個原因。

1﹒大多數人的童年時代,都曾被家裡的長輩和學校老師教導「發脾氣=壞孩子」,久而久之養成了壓抑情緒的習慣

2﹒曾經因為與人爭執,而失去友情或愛情,日後便開始以討好的方式與別人相處

3﹒太想得到別人的肯定,而完全隱藏自己的情緒

也就是說,凡事都極端講求「以和為貴」的人,其實根本不是不計較的大好人,他們只是害怕自己在人際關係中被討厭、被拒絕、被拋棄。

而要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人,你得先給自己立下明確的「界線」。這個「界線」如果設立得太過僵硬,會讓人覺得你是一個難以接近的人;而如果設立得太過寬鬆,則會讓人覺得你是一個沒有原則的人。

「界線」聽起來很複雜,但其實就像你隨身帶著的一個隱形的情緒能量水杯。水杯裡裝的是你的精力、時間和好心情(情緒能量)。

「以和為貴」的人就像一個沒有蓋子的水杯,也不敢告訴別人「不要靠近」。

當別人開玩笑太過分時,他們不敢說「不」。為什麼?因為他們怕別人會說:「這個人很小氣!」或是「這個人很難相處!」

所以他們會讓別人一直拿走他們的水(能量),最後自己的水杯空了,就會很累、很不開心,但他們假裝自己很棒,並常常安慰自己「是一個完全不計較的聖人」。

在了解怎樣算是一個好的「界線」之前,我們先一起來認識一下,什麼是人際關係中的四種「界線」。

一般而言,人際關係中的界線可以分為「物理界線」「情感界線」「心智界線」「時間界線」

物理界線涉及身體、空間和個人物品。

情感界線涉及個人的感受和情緒。

心智界線涉及個人的思想、價值觀、意見和信仰。

時間界線涉及如何分配時間、精力,以及對待承諾。

對於親密伴侶或家人,物理界線和情感界線會比對同事或陌生人寬鬆,允許我們在信任的關係中分享更多。

一個人平常的時間界線可以非常嚴格,但當朋友遇到緊急重大事件時,你可以選擇彈性處理,犧牲個人的休息時間。這不是懦弱,而是主動選擇的犧牲與愛。

如果你是一個長期偏於內向,不敢設下「界線」來拒絕身旁那些得寸進尺的人,該怎麼開始練習為自己設立合適的「界線」呢?

你可以從最不具威脅性的場景開始練習「說不」。以下是幾個你可以開始嘗試的例子︰

去餐廳吃飯,如果送上來的菜是冷的,可以禮貌地請服務生加熱或重做,不要忍耐著吃下去。

去大賣場時,遇到熱情推銷的店員,可以堅定地說:「謝謝,我目前不需要。」然後走出店門,不要因為不好意思而買單。

如果上述的例子你都可以輕鬆地進行,那麼就可以進階至以下的例子︰

同事想把不屬於你職責範圍的雜事推給你時,你可以使用先「認同困境」,再「陳述現狀(你的界線)」的方式拒絕對方。

像是你可以回答︰「我理解這個任務很緊急(認同困境)。不過看了一下我的工作行程,這次沒辦法幫忙你,因為我必須專注在目前的優先事項上,才能確保最後的品質可以達標(陳述現狀/界線)。」

一開始,你身邊會有人因為你的轉變而感到很不習慣,對你說出類似「你以前都不會這樣計較,你變了。」這樣的話。

面對來自別人的情緒勒索,不要陷入自我辯解的陷阱。只需要溫和重複你的立場,像跳針唱片一樣重複你的界線,直到對方意識到勒索無效即可。

這種轉變,就像是把你心中的那個「沒有蓋子的水杯」,送進工廠重新裝上蓋子。

一開始安裝蓋子時可能會覺得卡卡的、不習慣,但隨著你一次次練習打開和關上它(彈性界線),你會發現,能自主掌控水杯裡的水位,是一種多麼自由且充滿力量的感覺。

總而言之,我認為健康的「界線」是半透明、有彈性的,就像一扇裝了百葉窗的窗戶,你可以主動決定要開到什麼程度。

它不是一道高牆,而是能夠有意識地過濾什麼可以進入、什麼必須擋在外面。

界線的本質是「資源管理」和「自我保護」的機制。 它不是毫無來由地拒絕別人,而是選擇性地分配有限的資源(時間、精力、情緒)。

人際關係是一種成本與收益的交換。凡事「以和為貴」的人,是用極高的成本(自我壓抑、情緒耗竭)去換取極低的收益(表面的和諧、不被拒絕的幻覺)。

沒有界線的善良不是美德,而是對自己最殘忍的軟弱。

寧願當個「受尊重」的人,也不要當個「好相處」的人。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